
一、歐盟的底氣:規(guī)模即籌碼
作為擁有27個成員國的單一市場,歐盟對自身的經濟體量充滿自信。一位不愿具名的歐盟高級官員直言:"我們不會為短期政治利益接受次優(yōu)協議。"這種底氣源于數據:美歐貿易額是美英貿易的六倍多,僅跨大西洋投資存量就達9.5萬億美元。立陶宛財長薩德祖斯的表態(tài)更加強硬:"歐盟絕不會照搬別人的協議模板。"
但這份自信背后是精密計算。歐盟貿易執(zhí)委謝夫喬維奇強調,他們既想避免7月關稅翻倍至20%的危機,更謀求比英美協議更優(yōu)厚的條款——后者被布魯塞爾視為"范圍有限的政治作秀"。
二、特朗普的"關稅武器庫"與歐盟的困惑
華盛頓的施壓手段堪稱"組合拳":現有25%的鋼鐵鋁關稅、10%的基準關稅僅是開始。若90天談判破裂,歐盟將面臨汽車關稅飆升,甚至可能新增藥品、半導體等關鍵領域的打擊。
然而最令歐盟談判代表頭疼的,是難以捉摸的特朗普策略。IMD商學院教授埃文內特指出,美英協議和中美休戰(zhàn)暴露了白宮的談判模式——10%廣譜關稅+25%精準打擊是底線。但歐盟發(fā)現,這位善變的總統在華爾街壓力下可能讓步(如同意中美緩沖期),卻又在推特上突然變臉。
更微妙的是政治互動: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與特朗普至今未舉行正式會談,僅在教皇葬禮上短暫寒暄。當特朗普夸贊她"了不起"并暗示會面時,馮德萊恩機敏回應:"若訪白宮,我希望談的是完整方案。"這場外交探戈暴露了雙方的根本分歧——歐盟要"一攬子協議",美國則偏好"切香腸式"逐個突破。
三、倒計時下的戰(zhàn)略對峙
7月關稅大限如同懸在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,但歐盟似乎決心"以拖待變"。其策略暗含三重考量:
經濟威懾:美國企業(yè)界對貿易戰(zhàn)的反對聲浪日益高漲,歐盟相信時間會放大己方籌碼;
協議質量:寧可忍受短期關稅也要避免像英國那樣接受"縮水版"協議;
地緣政治:在中美貿易戰(zhàn)暫緩的背景下,歐盟不愿淪為美國"分而治之"策略的犧牲品。
但風險同樣存在。埃文內特教授預測:"最終可能陷入僵局,歐盟部分行業(yè)仍難逃關稅。"尤其汽車和科技領域,25%的懲罰性關稅足以讓寶馬、空客等巨頭顫抖。
結語:一場定義未來十年貿易秩序的較量
這場談判早已超越簡單的關稅數字博弈。當歐盟堅持"慢就是快"的哲學時,實際上是在捍衛(wèi)多邊貿易體系的規(guī)則制定權。正如布魯塞爾某位談判代表所言:"我們不是在和美國討價還價,而是在為下一代歐洲企業(yè)爭取生存空間。"無論7月結局如何,這場1.7萬億美元的豪賭都將重塑全球化格局——只不過這一次,歐洲人決定自己掌控節(jié)奏。